|
室间隔缺损是指胚胎期室间隔发育不全而形成的左-右心室间的异常交通,出生后在心室水平形成的左向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畸型,占先天性心脏病的20%-40%,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
室间隔缺损有自愈的可能性, 据统计,有部分5毫米以下的室间隔缺损患儿在3岁内能够自愈。随着年龄增长,室间隔缺损自愈的可能性逐渐减少。
大于5毫米的室间隔缺损也有自愈的可能,但与3、4毫米这样的小室间隔缺损比较而言,自愈的可能很小,因此建议大于5毫米的室间隔缺损的患儿在2岁左右就应考虑进行手术治疗,以免影响婴儿身长发育。
室间隔缺损有一定比例的患儿具有自愈可能,不需要任何药物及手术的干预治疗。很多患儿家长都关心这样一个问题:“室间隔缺损自愈机会有多大?”下面谈谈这个问题。
室间隔缺损可分为膜周型(又称室上嵴下型)、漏斗部型(又称室上嵴上型、干下型、肺动脉瓣下型等)、肌部型、房室通道型(又称隔瓣后型)、混合型等五类。
其中有可能自愈的室间隔缺损:膜周型(直径小于5mm)、肌部型(直径小于5mm)。自愈的一般规律是,小缺损闭合率高,大缺损闭合率低;肌部、膜周部缺损闭合率高,圆锥部缺损不能自行闭合;2岁以内闭合率高,2岁以上闭合率低;合并肺动脉高压者很难自行闭合。
由于受调查人群、人种、随访时间、缺损大小、诊断标准及技术、不同型别VSD所占百分比等因素的影响,关于室间隔缺损的自愈率统计数据不一,室间隔缺损的自愈率约在21%~63%之间,室间隔缺损可自然闭合与室缺位置、大小、病人年龄及肺血管病变等有关。小的缺损闭合率高,大的缺损闭合率低,年龄2岁以内闭合率高,2岁以上闭合机会少,最终自然闭合率与病人年龄呈负相关。室间隔缺损婴儿在出生后1个月自然闭合率约80%,在3个月、6个月、12个月内自然闭合率分别为60%、50%和25%。
由于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可能自愈,因而并不是所有的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病人需要进行治疗。那些2岁以内可能自然闭合的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病人,可以等待观察,但要随诊预防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而不能自然闭合的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或后天性室间隔缺损均需要进行治疗。
自愈产生的机制可以概括如下:①覆盖闭合:多发生在膜部周围缺损,三尖瓣后瓣叶和部分隔瓣叶或腱索组织贴着缺损边缘,并与之覆盖闭合。在右心室压力高的情况下容易发生。二尖瓣瓣叶亦可将其临近的缺损覆盖闭合,特别是并发心内膜炎者。②侵入性闭合:肌部缺损因间隔肌肉发育将其缩小,再加上边缘的涡流纤维化,形成纤维膜或纤维塞子把缺损堵住。③缩小和填充闭合:缺损处心内膜增生和纤维化而闭合,感染性心内膜炎所形成的赘生物亦可将缺损闭塞。
最后,引用一组室间隔缺损自然闭合的数据
372例单纯室间隔缺损患儿,随访时间8年,结果75例(20.1﹪)单纯室间隔缺损患儿自然闭合,闭合年龄(26.2±11.6)个月.6个月至3岁组自然闭合率最高(72.0﹪),后依次为<6个月组(13.3﹪),~6岁组(12.1﹪),~7岁组(2.7﹪);闭合组62例收缩期杂音消失,13例变为Ⅰ或Ⅱ级局限的收缩期杂音;闭合组均为小中型VSD,大型VSD无一例闭合。 |
|